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紅十字會 -

closeclose

封面故事 (第112期)


醫院學校春風化雨70載 燃亮生命傳承愛

 

香港紅十字會醫院學校自1954年起本著紅十字人道精神,關懷傷病住院學童,提供全人教育,讓學童出院後銜接原校課程,並培養學生成為堅毅自強、有自尊自信的人,為社會作出貢獻。今年適逢70周年校慶,舉辦了藝術展覽及創作校慶主題曲《沿途有你》,慶祝醫院學校七十年來盡心盡力,作育英才。

李頴瑜老師和曾偉信老師是醫院學校的一分子,他們分別在基督教聯合醫院和屯門醫院精神科任教。李老師主要任教英文科,而曾老師任教理科,如數學和電腦科。他們成為香港紅十字醫院學校老師十餘年,對這個特別的地方有不同感受,曾老師直言:

「醫院學校的師生關係非常緊密,老師在學生最需要人幫助時提供教學,讓我感受到老師和學生的生命互相聯繫,非常有意義。」

自1954年於荔枝角醫院創辦第一所醫院學校為留院病童提供教育服務,香港紅十字會醫院學校是香港唯一的醫院學校,共有二十六個教學服務單位附設於全港十九間醫院內,為長期住院而不能上學的病童提供多元化教學服務,因此教學模式和普通主流學校截然不同。老師和學生的相處可能只有幾個月甚至幾日的時間,更因為學童的身體情況多變,醫院學校老師需要根據環境、學童情緒及身體變化等適時調整教學。為此,學校會為新老師提供培訓,設計名為「珍宜課業」的教學方法,將主流校本課程濃縮為一套每課二十至三十分鐘完成的學習內容。雖然不像主流學校般可以持續跟進學生進度,但曾老師和李老師皆認為這是一場有意義的生命教育,成為他們選擇到醫院學校任職的初心。

 

「有次一踏入病房,學生見到我就說:『我唔識計數㗎!』但經過耐心教導,學生慢慢掌握技巧,並表示自己有進步。」教數學的曾老師憶敘,樂見學生即使面對身體上的限制和有限的課堂時間仍堅持學習,有所進步。然而,在醫院學校中最令老師振奮的,無非是得到學生康復出院的消息,

「當我一得知癌病房的學生可以『拆喉仔』,就代表不再需要密集治療,不僅意味著學生將會離開醫院,也代表他們即將回歸正常。」

李老師說道,她最記得的便是目送一個個學生完成治療,回歸主流學校重踏人生路。雖然與每個學生的相處時間不長,但作為醫院學校老師,成為他們短暫病房時光裡的領路人,意義非凡。

 

最令兩位老師印象深刻的,是在伊利沙伯醫院留醫的湯嘉文同學。李老師回想與嘉文初次見面的光景,是他拎著大包小袋到癌病房,用自己的手作小物來舉辦抽獎問答遊戲。「嘉文很自來熟,非常活潑而且無懼和大人相處。」李老師回憶道,嘉文外向的性格和病房的氣氛成鮮明對比,令她印象深刻。曾老師則見證過嘉文早期患病的日子,雖然要對抗癌症,但他仍然堅持學習。在病情緩解時,他又舉行各種活動給其他院友參與,例如自製販賣機、扭蛋機,「嘉文住院期間營造的歡樂氣氛不單感染到病友,還感染到醫護人員。」曾老師道。外向的嘉文更在醫院學校和香港紅十字會旗下特殊學校的聯校畢業禮上表演結他自彈自唱林奕匡的《一雙手》,曾老師猶記得嘉文為了這場表演煞費苦心,每次都準時認真練習,最終表演一切順利,兩位老師都感到十分欣慰。

儘管因為學生的健康,課時有所限制,醫院學校在未來希望不斷調整步伐,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健康發展。曾老師和李老師都認為學習不應侷限於紙張,未來希望可以培養學生以不同形式學習,如舉辦接觸小動物或其他文化活動,讓病童即使身處病房,仍有接觸社會的機會,寓學於樂。

 

香港紅十字會醫院學校70周年校慶主題曲《沿途有你》

《沿途有你》記錄醫院學校學生嘉文和老師間的真摰情誼和感人故事。

按此觀看MV

 

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首引入外骨骼 助學生開啟人生之旅

 

步行到班房上課、轉身拿取物品、安坐到椅子上……驟聽之下是平常事,但對部分肢體傷殘的特殊學校學生來說,踏出這小小一步卻毫不容易。學生在復康和訓練的路途上需要投入毅力,加上學校的安排和資源支持、創新科技的輔助、還有治療師的配合,全部缺一不可。師生一步一腳印,才能成就這段非凡之旅。

 

感恩學生「坐變企 企變行」

香港紅十字會轄下的三所特殊學校為身體弱能及傷病學童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務,包括運用不同科技及器材,在復康路上協助學生踏出新一步。隨着科技日新月異,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瑪校)於2022/23年度引入「外骨骼機械人」進行試驗計劃,是本港首間引入此器材的肢體傷殘兒童學校,為學生帶來嶄新的復康體驗,現時有十多名學生接受訓練。

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校長秦志偉表示,外骨骼機械人可為較弱的下肢提供額外支撐,幫助學生站立、改善步姿及增加步行穩定性,透過訓練,有學生能「由坐變企、由企變行」,情況令人鼓舞;亦有學生以訓練維持身體機能,「有一名女同學因基因突變,病情會令她漸漸失去站立能力,使用外骨骼雖無法助她康復,但可讓她訓練肌肉、減慢退化速度,為未來的治療帶來希望。」

瑪校校長秦志偉表示,該校是本港首間引入外骨骼的肢體傷殘兒童學校,現有十多名學生接受訓練。

 

新科技為肢體傷殘學童帶來曙光,然而一副外骨骼售價高達數十萬港元,尋常家庭難以負擔,學校於此便擔起關鍵角色,包括聯繫社會上的善長人翁和企業提供資源,並與供應商接洽引入、共同研究改良方法。秦校長回憶道:「有家長曾在台灣的展覽中知道有外骨骼,認為對子女十分有幫助,奈何外骨骼不單售價貴,當時亦未有引入香港的途徑。上年度校方首次引入外骨骼其實亦不容易,因市面上的外骨骼是為成人而設,未有適合兒童的大小,我們便與供應商商討,最後他們願意製作兒童版本引入香港。該家長得悉後十分開心,眼見子女在科技輔助下昂首前行,對子女未來的生活及發展亦充滿希望。」

 

增強自信 訓練獨立生活

除了外骨骼,校方亦積極引入不同輔助行動裝置,例如企立式輪椅,目的是訓練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由本身需攙扶或照顧者協助才能做到的動作,變成透過器材輔助可獨立完成。秦校長指,輔助行動器材不單可提升學生日常生活的能力,更可讓他們建立自信心,對將來職涯有幫助,同時可減輕家人或照顧者的壓力,助學生建立自主、獨立的人生。秦校長亦喜見學生接受訓練後越來越開朗活潑,笑言:「有同學很喜歡『駕車』去不同角落,我們會提醒他們注意途人安全,否則有可能『停牌』。」

秦校長表示,透過本地醫院、研究機構、業界等不遺餘力協助,香港在輔助科技應用中有很多新嘗試,不單在醫療層面,亦應用生活層面,就如供應商為校方製作的兒童版外骨骼,幫助學童之餘亦令商業世界留意到不同群體的需求,從而推動研發、普及科技,造福社會上更多人士。

 

50周年校慶 「放眼世界 裝備自己」

瑪校於1973年9月創辦,適逢2023/24學年喜迎50周年金禧校慶,校方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包括50周年校慶音樂劇及與主流中學及其他特殊學校共五所學校作共融表演的50周年校慶音樂會,更舉辦了江西遊學團及韓國首爾交流團。旅程讓學生學會以輔助行動器材乘搭高鐵、飛機走出香港,更可在外地以電動輪椅四處參觀及購物,是非常珍貴的生活體驗。秦校長以校慶主題「放眼世界 裝備自己」寄語,期望透過科技的輔助、有系統的生涯規劃及具前瞻性的活動設計呈現學生的可能性,讓他們將來可以無障礙地走遍世界。

瑪校上學年舉辦首爾交流團,讓學生無障礙出遊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