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紅十字會發表「公眾災難應對能力」調查結果 七成半家庭未有為災難或緊急情況做好準備 籲市民及機構建立備災方案 防患未然 助己助人
(香港.2021年10月15日)香港近年經歷不同類型的災害及危急事故。為了解香港市民對災難風險認知,以及應對災難的預備程度及信心,從而了解個人及機構層面可怎樣做好備災工作,香港紅十字會委託精確市場研究集團,於2018及2021年進行「公眾災難應對能力」調查。2021年的調查以街頭訪問形式訪問了1,200位市民,並於今日發表調查結果,以響應「國際減災日」(10月13日),呼籲市民及社會為備災減災共同努力。
「公眾災難應對能力」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有兩成半(24.7%)受訪公眾認為「未來五年香港整體災難風險水平」屬於高水平,較2018年的不足一成(9.9%)上升了14.8%,可見災難風險認知已有所提高。應對災難的信心方面,2021年的得分為54.33(100分為滿分),比起2018年受訪者的得分48.36,公眾應對災難的信心得分也上升了一成多(12.3%)。對於應對災難的預備程度,2018年只有一成多(12.9%)受訪者表示其家庭「有為災難或緊急情況做好準備」,雖然2021年上升至兩成多(24.3%),但仍有七成半家庭未有「備災」行動,情況令人關注。
調查亦檢視了公眾為災難或緊急情況而作的準備,發現公眾仍未有足夠意識預備逃生包,雖然在2021年,有八成(80.0%)受訪者能夠答出至少三種逃生時所需的物資,但只有約四成(40.8%)說出兩種或以上物資的受訪者表示會預先將物資放在一起,以便在災難發生需要逃生時取用。有關應對緊急情況的技能或知識的訓練課程方面,對比2018年,2021年受訪者三年內有參加備災相關訓練課程的比率由15.4%下跌至12.2%。這可能與新冠疫情期間,不同機構因應疫情避免人群聚集而減少培訓活動有關。
是次研究參考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研發的社會資本量表部份題目,涵蓋了量度社會資本的以下範疇﹕「互助互惠」、「信任和團結」、「社會凝聚和包容」和「資訊和溝通」。香港紅十字會策劃及服務發展主管余凱詩女士表示:「經深入分析,我們發現『社會資本』是在是次研究範圍中唯一同時影響災難預備程度和信心的因素。社會資本越高的組群應對災難的預備程度和信心越高,可見社區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聯繫,有助提升公眾應對災難的預備程度和信心。」
香港紅十字會副行政總裁/副秘書長林傳芃女士建議:「雖然災害難以避免,但如果我們主動做好『備災』工作,便能夠將人命傷亡、財產損失及其他影響減低。藉著『國際減災日』,我們希望以『備災有道你我做到』鼓勵市民及機構積極建立備災方案,以及強化社會資本,藉以增強應對災難的預備程度和信心。」在個人方面,可準備逃生包、與家人制定應急計劃、積極參與備災相關訓練課程、加強自己與不同組織及機構的連繫,並主動關心及幫助身邊有需要人士;機構方面則可制定應急計劃、定期演習、向員工提供備災知識訓練,以及與其他機構或組織合作,為社區提供教育、應急物資或備災場所等支援。
香港紅十字會一直致力為不同社群及團體開辦備災基礎訓練、急救課程及心理急救工作坊等,並透過工作坊、流動防災教育車、災難虛擬實境遊戲,及為高危社群開展備災宣傳及家訪,提升公眾應對危難事故的知識及能力。本會將繼續因應社會需要提供各項人道服務,尤其回應今次調查的發現,加強有關備災行動的推廣、促進社區內組織和公眾之間的連結,以及為其他機構提供培訓支援。
此外,本會將於10月17日(星期日)在黃大仙中心北館舉辦國際減災日活動,將設有備災飛行棋遊戲體驗、體感互動遊戲及多個攤位遊戲,歡迎公眾參加,費用全免,了解詳情請到 http://link.redcross.org.hk/iddr2021post
香港紅十字會發表公眾災難應對能力之調查結果(左起:香港紅十字會策劃及服務發展主管余凱詩女士、香港紅十字會副行政總裁/副秘書長林傳芃女士、香港紅十字會策劃及服務發展經理李玉琳女士)
香港紅十字會副行政總裁/副秘書長林傳芃女士呼籲市民及機構響應『備災有道你我做到』,建立備災方案,以及強化社會資本,藉以增強應對災難的預備程度和信心
香港紅十字會在熱帶風暴「獅子山」及颱風「圓規」影響香港期間密切留意災情,與社區伙伴和政府保持聯絡,並於10月14日早上,派出職員和義工前往大澳,與社區伙伴走訪83戶棚屋居民,評估颱風後的情況,並為有需要的居民進行颱風後的清理工作。
香港紅十字會推出流動防災教育車以加強公眾備災知識
香港紅十字會為高危社群開展備災宣傳及家訪
「逃生包」的概念是當災害或危急事故發生後,一旦滯留家中或需臨時到另一個地方逗留,可依靠逃生包內的物品或其他準備維持大約三天的基本生活
傳媒查詢
機構傳訊經理杜綺琪(+852 2507 7115/keily.to@redcross.org.hk)
助理機構傳訊經理謝嘉欣(+852 2507 7510/tobey.tse@redcros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