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紅十字會發表抗疫疲勞之調查結果 建構社區抗疫網絡 有助減緩抗疫疲勞
(香港.2021年3月24日)新冠疫情持續超過一年,不少研究及報道都提及香港市民抗疫疲勞的情況及關注大眾的情緒狀態。為進一步了解抗疫疲勞的成因,香港紅十字會設計了一份問卷,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進行電話調查,於今年1月22日至2月9日期間向728位市民進行電話訪問,並於今天發表此項有關「新冠疫情下抗疫疲勞的構成及影響」調查結果。
本調查分析所見,抗疫疲勞不單是精神健康問題,更與公共衛生息息相關。「抗疫疲勞」其實是一個由多項不同層面的元素所組成的狀態,而非只是單純的「因疫情持續而變得身心疲憊」。構成「抗疫疲勞」的元素分為三個層面:「抗疫疲勞的情緒層面」、「抗疫疲勞的認知層面」以及「對防疫措施的態度層面」。
是次調查檢視了市民在公共衞生防護措施上的行為,近八成(78.1%)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若身體感不適時會立即求診並進行病毒測試;逾七成(76.5%)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自己有跟從政府制定的防疫措施;不足半數(44.2%)的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會接種疫苗。
經過深入分析,我們 亦發現除了抗疫疲勞的「情緒」及「認知」層面之外,還有一些市民在疫情下面對的障礙及資源因素,對受訪者在防疫措施上的行為有顯著的影響,以下的受訪者傾向更願意做好防疫措施,包括願意採取防疫措施、在身體不適時求診及進行病毒測試,或願意接種新冠疫苗。
- 較掌握關於病毒的健康知識,或
- 較感到朋友或家人的支持,或
- 較能獲取抗疫資源。
顯示掌握關於病毒的健康知識、擁有完善的人際關係、以及能獲取抗疫資源的人士較願意持續進行防疫工作。香港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暨心理支援服務主管張依勵博士表示:「由此可見,提高市民對疫症的認識、加強有關疫情資訊的交流及發佈,有助減緩抗疫疲勞。然而,社會上有不少人士較難接收疫情的資訊,例如獨居長者、智障人士、少數族裔人士等,值得社會各界探討如何協助他們取得關於疫情的資訊。」
香港紅十字會行政總裁/秘書長蘇婉嫻女士認為抗疫之路尚未見終點,每日都要進行防疫措施或會令人感到疲勞或沮喪,但如果有家人及朋友作出情緒上的支援、與自己分享防疫物資及資訊,都會令人感到自己並非孤軍作戰。「每個人都可以在疫境之中發揮自己的力量,做好個人防疫措施,主動關心及幫助身邊的人及社區內弱勢社群的需要。希望大家嘗試『每日傾傾三分鐘』,由今日起,每天花三分鐘時間,找一個身邊的對象,例如是因為疫情而較少接觸的親人、鄰居、獨居長者、新來港人士等,致電或發短訊關心他們,並與他們分享資訊,這不但能令對方感受到關懷及溫暖,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有助建構社區抗疫網絡,令抗疫工作事半功倍。」
香港紅十字會將繼續因應疫情發展及社會需要提供各項人道服務,尤其針對今次調查發現有關資訊提供及情緒支援兩方面。當中包括與服務少數族裔人士的機構交流及合作,為他們提供更多關於疫情的資訊;繼續為市民提供社區健康教育熱線「健談健問」(WhatsApp +852 9738 2934)及心理支援服務Shall We Talk (致電或發短訊預約傾談,WhatsApp +852 5164 5040,Telegram @hkrcshallwetalk);並將於4月底舉行研討會,邀請社會各界的代表進行討論,以集合各方力量,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更多支援。
香港紅十字會發表有關「新冠疫情下抗疫疲勞的構成及影響」調查結果。
香港紅十字會行政總裁/秘書長蘇婉嫻女士鼓勵市民「每日傾傾三分鐘」,每天花三分鐘時間,找一個對象致電或發短訊關心他們,一起建構社區抗疫網絡。
香港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暨心理支援服務主管張依勵博士表示調查顯示「抗疫疲勞」由多項元素構成,而非只是單純的「因疫情持續而變得身心疲憊」。
香港紅十字會簡介
詳情請瀏覽 www.redcross.org.hk。
傳媒查詢
機構傳訊經理 羅嘉恩(+852 2507 7111/ky.law@redcross.org.hk)
助理機構傳訊經理 杜綺琪(+852 2507 7115/keily.to@redcross.org.hk)